記得看過一篇文章,美國作家富蘭克林寫的《哨子》,主要講述了作者很小的時候花了自己身上所有的錢買了一個哨子,卻發現這個哨子帶來的煩惱遠遠超過了帶給自己的快樂。進而思考人們為什么為了不值得的東西付出太多代價。

沒有人會清晰地去選擇一個遠遠超出了實際價值的“哨子”。而當初的選擇,是因為懵懂、沖動、欣賞,而傾其所有去得到。年輕的時候,總覺的會有那么一些東西是值得付出一切的,總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命運。于是可以奮不顧身,一次次碰的頭破血流,卻仍不自省,以為那就是我所要達到的目標。

隨著年齡的增長,思想的成熟,漸漸的沒有了沖動,沒有了不顧一切的激情。開始真正的思考問題,開始變得計較得失,開始讓自己變的圓滑世故,學會在人群中隨著微笑。他們說這就是成熟,這就是責任,這就是生活。

開始追求安穩或一成不變的生活。于是乎,就這樣的成熟起來,學會了分辨、學會了思考、學會了妥協。但唯有那樣的一個“哨子”,那樣的一個遠遠超出了實際價值的“哨子”,仍然存在著。以前是因為喜歡,而現在則是習慣。

如這篇文章結尾寫的那樣:“總之,我認為他們所遭受的人類很大一部分悲苦,都是由于他們對事物的價值作出錯誤的估價而造成的,都是為他們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價。”那樣子的人啊!為了他的哨子,付出了太高的代價,于是活著像一個永不停歇的陀螺。放平心態,看淡一切。哨子!擦亮眼睛,它就只是一個哨子而已!還原它本來的樣子,在想明白的那一刻,一身輕松!

(張小蘭)
|